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你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m.39.net/pf/a_5112772.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

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医院去世,享年79周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

浙江温州人,年8月30日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出版过多部著作。

叶永烈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他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年叶永烈在南京签售新版《十万个为什么》

年叶永烈在南京签售新版《十万个为什么》

年3月,叶永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年之后,叶永烈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年,出版《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对很多70后来说,叶永烈就是小灵通的“爸爸”。

书中的主人公——小记者“小灵通”来到未来城,见识了飘行车、生产蔬果的“农厂”、家用机器人和人造太阳等等新奇事物。

虽然这些今天听来已不新鲜,但在当时,小灵通系列的奇思妙想,赢得了当时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甚至还微妙地影响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和事业的“设计思路”。

其实,一代人用过的移动手机“小灵通”,这“小灵通”之名就取之于他的“小灵通”系列。

年2月6日,叶永烈从报纸上得知,“小灵通”手机即将退市,于是在个人博客上发文《我为“小灵通”退市而惋惜》。

曾经,“小灵通”手机在中国拥有一亿用户,每十三个中国人手中,就有一部小灵通手机。

你用过哪一款“小灵通”请输入图片描述

叶永烈在文中回忆道:数不清有多少次,我被问及“小灵通”怎么会成为手机的品牌……

当时,推出这款移动手机的“UT斯达康”的创办人有来自台湾的留美学生,有日本留美学生,还有一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留美学生。

这种只在一个城市里使用的移动电话,年10月开始在浙江余杭进行小范围的推广,但如何给这个“新生儿”取一个通俗、生动、叫得响的名字。

叶永烈在博文中写道——

终于有人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得到启示,建议叫“小灵通”———又“小”、又“灵”、又“通”,立即获得一致赞同!

于是,UT斯达康要用“小灵通”注册商标。有人提醒,应该征得《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者叶永烈的同意。

我接到UT斯达康的电话,说了声“OK”。当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声“OK”,后来演变成一亿“小灵通”用户!

后来,我为UT斯达康公司签署了正式的授权书。

其实,《小灵通漫游未来》跟手机也真有缘:

当今,各种各样的手机公司,都带那么个“通”字,诸如“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全球通”等等,而“小灵通”恰恰有个“通”字;

再说,手机的特点就是“漫游”,而《小灵通漫游未来》恰恰又有“漫游”两字!

当然,更加神奇的是,早在世界上还没有手机之前,写于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已经多处写及手机:

“小虎子,你们该下来吃早饭啦。”这时,忽然响起了爷爷的声音。

我前后左右找了一通,却没看见爷爷。

“找爷爷吗?他在我的口袋里喊呢!”小虎子一边笑着说,一边从裤子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似的东西。

“快点下来!”从小盒子里,又传出来爷爷的喊声。

这是一个塑料做的盒子,盒子上有一块火柴盒那么大小的荧光屏。我从荧光屏上看到爷爷一边在看报,一边在讲话呢。

原来,这是一个微型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使人既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还能看到讲话人的动态、表情。

后来,有人曾问叶永烈:“有50多家公司注册使用小灵通,几千万用户都在使用您笔下的人物名称,您一定拿了不少钱吧?”

叶永烈的回答是:“我拿到一个很大的鸡蛋——0。作为一名作家,尽管我没有拿到一分钱,但是我笔下的人物成为一个著名品牌,为千千万万用户所接受,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对于商业纠纷,我一概不介入,我不在乎有无千万资产,却在乎是否拥有千万读者。”

继《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喜马拉雅山上的恐龙蛋,到造在海洋深处的石油工厂,他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新奇世界。从年起,他发表、出版了多万字的科幻小说。

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万字。”

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年,本报记者曾采访过叶永烈——

在进行中的上海书展上,出现了一张久违的面孔——叶永烈。这位前科幻作家,已转型为传记作家,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一起,出席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暨《走进钱学森》签售现场。

“科幻文学?我早就胜利大逃亡,华丽转身,已经是纪实文学作家了。”叶永烈一句调侃,不经意透露出曾经的辛酸。谁能忘记,他写于年的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在改革开放之初创下了万册的科幻小说发行量纪录,可后来,科幻小说之路却布满荆棘。

当记者与叶永烈攀谈起科幻小说话题,这位71岁依旧神采奕奕的老人,开启了尘封的记忆。年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开始,那也是科幻、科普文学的春天,上世纪80年代初,除了《小灵通》,其他一些科幻小说也都大受欢迎,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等,大量国外科幻作品被翻译到中国,《铁臂阿童木》、《大西洋底来的人》风靡一时。叶永烈说,那时出版社常常排长队重印过去的科幻科普作品。然而到了年11月,科幻大潮随着一场争论戛然而止。

“当时,有些人频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发动所谓‘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叶永烈说,当时围绕科幻小说究竟姓“科”还是姓“文”,两派展开激辩。“后来已经不是正常的学术争论了……中国科幻小说就是这样被棍子打下去的,至今未恢复元气!”

“年11月,《中青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思想上的黑影》,矛头直指我的长篇小说《黑影》。”叶永烈记得很清楚,作者在原稿中点了他的名,后来报社编辑说叶永烈是全国青联会员,不能点名批评,所以才没点。

“当时《黑影》已经在《羊城晚报》连载三个月,列入了珠影的拍片计划,又翻译成英语准备在美国出版。一被炮轰,这些都泡汤了。”叶永烈的语气里是无尽的惋惜,“出版社把已排入出版计划的科幻小说全撤了,年科幻小说的发行直线下降,20年没缓过来。”

叶永烈认为,这些年国内科幻文学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主流文学界看不起科幻文学,觉得它属于通俗文学,而科学界则认为科幻文学是想像出来的,没有科学依据。科幻文学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今天的舆论环境,却让自称“退役的科幻老兵”的叶永烈颇为羡慕,“年轻作家们赶上了好时候。”在《三体》封底,叶永烈写了这样的推荐语:“从刘慈欣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新纪元中国科幻的勃勃生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