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记忆黑龙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区之
恐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神秘古生物,它们生活在2.2亿年前-万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统治地球长达1.5亿年之久,在万年前突然在地球上消失了,其消失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人推断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有人认为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不一而足,但如果它们一直生活下去,可能地球上就没有人类什么事了(但有的专家认为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只是对人类没有产生较大的威胁)。
黑龙江省是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化石分布于鸡西、黑河、伊春等地,伊春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其所属嘉荫县建立了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其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恐龙的化石和相关展品。
嘉荫恐龙地质公园大门
嘉荫县恐龙雕塑
一、是谁首先发现了嘉荫恐龙?
早在年,嘉荫县的恐龙化石就被发现了。几名俄国地质学家在嘉荫县龙骨山上挖出一具高达4.5米、长达8米恐龙骨架化石,被称为神州第一龙“鸭嘴龙”(鸭嘴龙为“科”,“属”为满洲龙),这一重大发现在当时曾经轰动全球考古学界。但这具恐龙化石被运到俄国并被专家里亚宾宁组织组装,现在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全俄地质博物馆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全俄地质博物馆和满洲龙标本、专家里亚宾宁
二、嘉荫恐龙分布在哪里?
平面地理位置:嘉荫恐龙主要产地是县城西12公里处。
剖面位置:嘉荫恐龙生物群赋存层位是嘉荫群渔亮子组(K2y)(地质术语,代表沉积地层的一种)的深灰色砾泥质岩屑砂岩的较大透镜体中,透镜体长大于10米,最大厚度1.2米。透镜体含两层恐龙化石,上层化石产于中部,下层化石产于底部,层间距20—30厘米,上层化石密度大,下层略少,两层出土化石近个,大小化石平均密度4个/平方米(破损除外)。可见,化石赋存密度之大,实属罕见。
白垩纪时期嘉荫渔亮子组的位置(来自网络,图片右侧为海洋)
三、研究现状
年,伊春市组织了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在黑龙江嘉荫县宣布:在本地区首次发现了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根据专家的表述,能够完整展示白垩纪东北亚地区恐龙等生物群发生群体灭绝的地质历史记录在这里被找到。
我国古生物学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孙革等专家对此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继出版了相关专著和论文。
孙革论文研究成果
孙革论文研究成果(续)
孙革等出版的专著
四、科学价值和意义
1.可以还原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在嘉荫龙骨山同一地区除鸭嘴龙外同时还发现鸭嘴兽、虚骨龙、甲龙和霸王龙等4种恐龙化石,即有食草类,又有食肉类,目前化石保存完好研究程度最高的要数鸭嘴龙,属原地埋藏,基本保存了恐龙死亡后掩埋的自然状态。俄人里亚宾宁认为,产自黑龙江边的这一动物群与加拿大埃德蒙顿组动物群相似。
据上述的化石数量和分布密度分析,当时应是气候比较温暖,植被丰富,此地有大量恐龙生活,特别是鸭嘴龙较多,死亡后大部分被搬运到现在恐龙地质公园所在的挖掘地点,但搬运距离不大,绝大部分骨骼完整,易于恢复组装。此外,还有部分骨骼属原地埋藏。这些化石还未被风化时,就被大量含砾泥沙掩埋和封闭,形成一个缺少氧气的还原环境,才能有机会一直保存到今天。
嘉荫地质公园内还原的当年研究现场景观
嘉荫恐龙所处的地层在最接近恐龙灭绝时期形成的,专家考证它所在的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是距今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以陆地上的恐龙及海洋中的菊石等为代表的一次全球性生命大灭绝与复苏的一个地层界面。地质学上叫做K-Pg界线,就是白垩纪与古近纪之间的界线,这是寻找恐龙灭绝原因的重要地质界面。
找到恐龙灭绝的原因对于现今的人类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搞清楚原因最起码也许可以使人类想办法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2.具有重要的科普意义
嘉荫恐龙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和研究活动,推动了各地博物馆为满足科普活动而进行的恐龙化石装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十一具之多。
最早为陈列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满洲龙,年在里亚宾宁指导下装架。随后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伊春地质博物馆、长春地质学院、伊春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地质公园都先后装架恐龙化石标本。
专家学者发表的科学论文,科普标本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地学知识和提高认识水平。
嘉荫恐龙博物馆场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