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孩子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妈妈,我爱你,无条件地爱你!
我可爱的儿子,距离五周岁,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昨晚我带着他和妹妹逛完街后,在附近大学草坪上玩,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深深地思考:
快十点了,天很黑,风挺大的,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突然大哭起来,豆丁和我说:妈妈,我过去看一下,那个哥哥好像哭的很伤心,我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
于是小家伙跑过去,和小哥哥聊起来。没过多久,孩子的家长都围了过去,开始骂哭泣的小哥哥,豆丁坐在哥哥旁边义正言辞对孩子妈妈说:阿姨,你最好向你的孩子道歉,你伤害到他了!
围观的家长有八个,都笑了起来,“我向他道歉?他男孩子还哭哭啼啼我还向他道歉?”阿姨很生气地说。
豆丁目光如炬,面对他们,有条不紊地说了起来:第一,哭是很正常的情绪宣泄,男孩子可以哭,女孩子可以哭,爸爸可以哭,妈妈也可以哭,这个哥哥哭没有问题,他自己哭,没有伤害别人,你为什么因为他哭而一直骂他,还要打他,他已经很难过了,你们不安慰他还一直骂,他多伤心!
第二,他本来自己在骑自行车,骑得很好,你为什么要扔个瓶子过去,打扰他的专注?因为这个瓶子,哥哥还摔了下来,他很痛的!他哇哇大哭是因为摔痛了,那他摔下来是因为谁扔的瓶子?
第三,你是他的妈妈,他最爱的妈妈,你和自己的宝宝说话,是不能凶啊骂啊,还要回家打,这不是好的沟通方式,他被你打了,一次听,两次听,以后呢,他强大了还会听么?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解决问题要靠聪明的大脑。
第四,爱孩子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你说他总是喜欢哭,那你们是爸爸妈妈,有没有自己想一想,你们用哥哥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了吗?还是除了打就是骂?问过哥哥他心里真正的想法了么?比如我的妈妈很爱我,她需要我吃饭,但是如果她是很凶地说豆丁快过来吃饭,你觉得我会过去吃么?我都不想吃饭了,只觉得妈妈很凶,让我讨厌!但如果我妈妈是温柔地说宝贝,快来,妈妈做好饭了,那我会觉得妈妈很爱我,我一定会去的,我还要谢谢我妈妈尊重我,和我是好朋友一样!
这时孩子表哥凑过去对豆丁说:啊,你说这么多,他爸爸就是会打他,他爸可是混社会的!
豆丁叉着腰站了起来,声音变得更大: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你们希望孩子怎样,自己得做好榜样啊,只会骂骂骂,打打打?你们现在比哥哥强大,你们可以打他,哥哥也打不过你们,但是你们遇到了更强大的人,是不是他们也可以打你们!是不是?你们想被打吗?或者说你们打哥哥,哥哥有一天长大了,你们老了,他也会学你们的样子,也要打你们,如果你们生病了,医院看你们!或是他会打别人,因为你们也总是因为他让你们烦躁而打他,你们希望成为这样的哥哥吗?
一群人被这个四岁半的小男孩说的七嘴八舌。豆丁毫无惧色,接着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帮助哥哥,我觉得哥哥哭的好可怜,他又没有伤害自己,又没有伤害他人,又没有违反社会秩序,就因为哭就要被你们骂,还要被你们回家打,他好可怜,我真是想不明白,作为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我真是生气,我们都还是小孩子啊!当然,阿姨你有一点是特别好的,哥哥说了,你说话算数,说了打他,就一定会打他!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好好照顾哥哥,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去改变社会,让世界更美好,而不是被凶以后成为一个只会骂人打人的人,让世界都变成残暴的样子,像恐龙世界一样!
孩子的妈妈显然有点生气,她怒气未消:男孩子不能哭!然后一把拉起坐在地上的小男孩走了,豆丁想护住小哥哥,还是抵不过大人们的拉扯,他追着在后面大喊:哥哥,记住我和你说的勇气,爸爸妈妈要是打你,你要勇敢地说住手,停下来,必要的时候进行正当防卫,不能让爸爸妈妈把你打死,这样你就不是爱爸爸妈妈的表现了,他们打你,赶紧逃跑!还有以后多读书,练习跆拳道,我会教你的!
我在旁边抱着妹妹喂着奶,他爸爸在旁边站着不说话,大家都被他的勇气,正义和思想所震撼,围观的大人说:这谁家的孩子,以后不得了,当律师厉害!惊讶,惊喜,却也觉得很正常。回家以后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和这个小家伙深入聊天,他说以后的每一天,都要好好读书,好好练习跆拳道,我想自己强大,然后帮助更多的人。我为小小的他而感动,并鼓励他。
我把这个故事发到了朋友圈,点赞留言很多,而这让我反复梳理和思考,以至于我失眠了。
在有孩子之前,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育儿书,甚至说在生豆丁之前还因为看了一篇爆文说孩子哭了别立马抱,让他哭一会儿才抱,在豆丁出生后,起初他哭我并不许别人抱他,使用哭声免疫法,希望他可以独立。但是母爱的本能不断地让我觉察,小小的孩子那么脆弱,需要我的保护和拥抱,怎么舍得让他哭而不管他。我儿时哭的时候,多么希望妈妈将我拥入怀中,我们结婚成家,也是希望可以找到一处地方,温暖的如同妈妈的拥抱!于是我彻底抛弃那些所谓的哭声免疫的育儿理念,只想好好地爱他一次,把我的爱都给这刚出生的孩子。
年,有了两个孩子的我,进行了心理学的学习,也开始接一些咨询个案,来访者的痛苦,让我深感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很多来访者的痛苦,无一例外都来源于童年,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而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有的人幸运,觉察到了,随即改变,而有些人,终其一生,依旧在那个漩涡里徘徊,无尽的痛苦。
一,母婴依恋关系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幼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二是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三是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我和哥哥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生命中的最宝贵的12年,我的爸爸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而妈妈给我最好的礼物是她每天晚上会给我讲故事,她用农村妇女的独有的坚韧,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我受益良多。很小的我就明白,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家可以穷,但书要好好读。但是妈妈的情绪会失控,在我内心也造成了伤害,她会恶狠狠地骂我,嫌弃我,也曾因为我和她顶嘴,倔强不肯低头道歉而狠狠揍我,我很喜欢情绪正常的妈妈,让我很有安全感和力量,但我也很怕情绪失控的妈妈,让我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值得被爱,整个世界都要崩塌。
初高中那段期间,我特别喜欢看TVB的电视,里面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片段,
《陀枪师姐》里的连环杀人狂魔,变态杀人犯,每次看我就会想,他们怎么会变成这样?
十几岁时,我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夏令营,去了青少年劳教所,和少年犯们一对一交谈,我还记得当我战战兢兢问坐在我对面的那个14岁的杀人犯,你为什么会敢杀人时,他目光空洞地对我说,我从小就父母抛弃,我恨死他们了,为什么生了我却又不要我,我被奶奶带大,奶奶很老了还要赚钱养家,不怎么管我。而我杀的那个人该死,他一次次嘲笑我是个野孩子,还多次欺辱我,所以我砍死了他!
我听的毛骨悚然,毕竟十几岁的我,觉得杀只鸡都是很恐怖的事情,而他杀个人却那样的“轻松”,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卡在了全能自恋期。我被深深地冲击着,父母的爱和家庭的养育多么重要,他们出生就没有得到父母或是养育者的爱,他们哭了没人抱,饿了没奶吃,积累了巨大的愤怒,最后走上了伤害别人的道路。很多人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一个人,对方一旦偏离他的预期想象,他就会变得非常愤怒,要么离开要么攻击。他们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很难看到真实的对方,也不理解真实的对方是有优缺点,不完美的。
影响依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如果母亲对孩子的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并根据孩子所发出的需求信号,恰当及时一致地给予满足,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身心愉悦,形成安全型依恋,温暖的母婴关系会让孩子的生命底色也是阳光的。
二,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孩子
小小的婴儿,饿了会哭,冷了会哭,热了会哭,拉了会哭,而妈妈出现,为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安静下来,拥入怀里吃个奶,孩子就安静可人。
我们谈俩爱,当对方给的正好是我们想的,我不说他都懂,就觉得哇塞,就是他了,甜蜜暴击,合拍的不得了,因为他get到了我的点。
我们上个厕所会不自觉地刷屏,玩手机,总要让自己做点事;偶尔假期停下来休息却莫名地感到焦虑,那种强烈的不存在感吞噬着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到幼年,这个和我们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有关,如果我们的妈妈能够与我们有足够的呼应,那么我们就有起初的幸福存在感。在家庭系统中,父母无疑是最直接与孩子发生互动的层面,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人格形成都发生着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
要求和反应性是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一般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1.权威型教养。鼓励孩子独立,同时也会有一些限制和控制。父母和孩子之间共振呼应,亲子间言语交流很多,父母对孩子也体现出温和并充满感情。即使孩子还小,说话还不清楚,但是依旧可以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听他说话,重复他的话;等他稍微大一点,耐心倾听他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共同探讨设立目标,并且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不如每天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并鼓励孩子成熟、独立和与年龄相符的行为,比如自己吃饭,自己选择衣服穿搭。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的孩子的成长。
2.专制型教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并且强加给孩子一些不经解释的规矩,提出很高的甚至不近乎情理的行为标准,孩子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权利,“我是你老子,我说了你就该这么做”,儿时的玩伴,她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家长,但凡孩子出现稍许抵触,就会遭到她妈妈一顿抽打。这样的家长,与孩子交流也往往是情感逆转的方式,小小的你告诉妈妈,这个甜品很好吃,妈妈说吃多了牙齿全部会蛀掉;告诉妈妈想养个小狗,妈妈说有人被狗咬了,得了狂犬病死了。这种教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会感觉自己把能量投出去,却又被活生生地拧回来,没有合拍的回应,令孩子无比愤怒,而这个愤怒,藏在潜意识里,成年后通过情感逆转加倍地展现出来。
3.放纵型教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待,积极投入孩子的养育,但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施加任何控制,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般隔代养育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孩子不哭,怎么样都行,毫无原则可言,孩子很难学到自我控制,甚至会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和同龄人相处。这样的家长往往是对孩子的真实需求产生无关回应,孩子要一个苹果,自己却给了孩子一车子梨,还认为自己很爱孩子。
4.忽视型教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也不会表现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所做的最多只是提供食物和衣服,或是他们只做自己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不是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而努力付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压力,或是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和变故,使他们根本没有精力来照顾孩子,他们时常对孩子的需求是没有回应的。
最近的咨询,有妈妈纠结断夜奶的,觉得孩子一直哼哼唧唧吃奶,很麻烦,而且晚上睡不好会影响大脑发育的。孩子睡不好是会影响发育,妈妈白天忙碌,晚上难得的时光躲在妈妈的怀里吸奶,感受到妈妈的气息和回应,多么美好的感受,为什么非得掐断?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真的不取决于吃穿住行这些外在的因素,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有的妈妈纠结孩子吃手吃玩具,什么都往嘴巴里,,每次吃妈妈就要呵斥“哎呀脏死了”或是打一下手来阻止孩子,殊不知孩子正在用手探索世界,通过手和口感知世界。别打扰他的专注。现在母乳喂养率越来越多,孩子口欲期还没有过渡好,吃手指频繁,以此慰藉。我们要做的只是提前给他擦擦手,玩具定期清洗消毒,陪伴孩子的时候身心临在,以确保安全,让孩子自由探索,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放手又暗中保护。每个孩子都自带精神胚胎,需要我们呵护,循循善诱,而不是妄自改变。
三,启发式引导,体验式成长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比任何时候都容易得到一个结论,但授之以渔才是负责的爱。豆丁在2周岁开始,和我一起做家务,用陶瓷刀切菜,当时被很多人质疑,吓唬,但是我明白孩子其实是处在觉知中的,他不会故意把自己弄伤。开始他只是看我切菜,然后我给他刀,从边上开始轻轻地摸一下,让他自己感知,使用刀具这几年,他几乎没有被刀子割伤过,还会每次有爱的提醒我小心。有一次快递的胶带纸不好撕下来,他跑去厨房拿给我一把刀,“妈妈,顺着边割开来”,我欣喜若狂,他在体验中成长了。
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甚至是越活越焦虑。为什么,因为文章再好,不去落地实践,那么那些也只是一堆文字而已,无法去内化为智慧。
豆丁五个多月就开始爬得很快,我就天天带他在游乐园玩,高高的滑滑梯,他试探过几次以后,居然自己发明了反向头下式滑法,整个人趴在滑滑梯上面,双手伸直,一下子就滑下来了,成就感满满的他总是乐呵呵地。
真正的学习,来自于孩子的真实体验,带他去大自然追逐奔跑,抓虫子玩沙子,每天玩的脏兮兮的,但是心灵却得到了滋养,一颗颗智慧的种子也在心底生根发芽。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放下所有的期待和设想,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的修行,觉察自己,感知自己,看见自己,才能看见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小样育儿记)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