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恐龙,都叫侏罗纪
影视中的恐龙:崛起、扩散与褪色
还得是大恐龙。
6月10日,《侏罗纪世界3》在北美与中国大陆同步上映,中国电影市场时隔天再次迎来单日票房破亿。
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6月9日全国影院营业率恢复到77.5%,《侏罗纪世界3》有望在沉闷已久的电影市场掀起波澜。本片是“新侏罗纪”三部曲的收官作,系列前两部作品都曾在内地影市有过亮眼表现,年的《侏罗纪世界》总票房为14.21亿,列年度票房榜第7,三年后《侏罗纪世纪2》又刷新了该片成绩,总票房达到16.96亿,仍位居进口片历史票房榜前十。
《侏罗纪世界3》的故事背景是恐龙们离开岛屿、全面进入人类世界,“预告片里你会直观看到很多动作场面,但这是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是一个内涵非常全面的故事。”导演科林·特莱沃若在映前采访中说。不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有——大恐龙。
《侏罗纪世界3》中出现的恐龙包括迅猛龙、双冠龙、镰刀龙、风神翼龙、异齿龙等27种,其中有10种是在整个系列中首次出现。
自19世纪恐龙化石被纳入现代科学研究以来,恐龙作为真实存在过的古生物自带认知光环。当特效带来更多千奇百怪的新怪兽,万年前的地球霸主还能活跃多久?
遇见“侏罗纪”
在系列缔造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童年时期,父亲会带他去费城自然历史博物馆观看恐龙骨架,若干年后有机会执导《侏罗纪公园》时,“我基本是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回忆着那有多好玩去拍电影的。”斯皮尔伯格说,“如果有一天真的遇见恐龙,看到最大的恐龙要怎么不被吃掉……”
片场的恐龙模型
这种顽童心态与《侏罗纪公园》的原著小说产生了奇妙化学反应。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出版于年,原本他只有靠远古基因克隆翼龙的构思,后来加入了主题乐园冒险情节。小说正式出版前,环球、华纳、哥伦比亚和20世纪福斯就都想向克莱顿购买版权,他定价万美元并要求从电影票房中抽成,最后改编权花落环球影业。
克莱顿的创作主题充满对科技发展的强烈担忧,小说重点并没有落在科技本身上,而是想发掘人类利用这项科技的动机,这才有了从游客参观中大幅牟利的“侏罗纪公园”。小说中公园失控是众多不确定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角色们都体现出了被资本侵蚀的性格灰暗面。到了斯皮尔伯格手上,他在维持设定框架的前提下对人物性格、科技思辨进行了有效简化,比如将公园创立者从满嘴铜臭的商人改为带有几分天真的老企业家,将公园失控归咎为一名扮演喜剧角色的胖子工程师等等。
于是《侏罗纪公园》成为了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大多数孩子并不关心基因复制技术的伦理风险和社会隐患,而是像导演本人一样想看活生生的恐龙。年《侏罗纪公园》的宣传LOGO被印在了儿童午餐盒和麦当劳杯子上,作为一部“家庭片”,它比一般的科幻、惊悚类型片走得更远。
上映后,《侏罗纪公园》在全球豪取9.14亿美元票房(几次重映后总票房破10亿美元),打破了当时的影史票房纪录,四年后才被《泰坦尼克号》超越。有一本出色的原著,再加上一次合适的改编,还不足以让它如此辉煌。
前所未见的视觉特效奠定了《侏罗纪公园》的影史地位。《侏罗纪公园》上映时,CGI(电脑三维动画)技术还没被很多观众认可,因为他们总能辨认出哪些镜头是假的,《侏罗纪公园》却首次用CGI创造出了活生生、能呼吸的生物。
《侏罗纪世界3》剧照
在斯皮尔伯格观看工业光魔的第一批测试镜头时,他觉得似乎在“观看我们的未来正在屏幕上徐徐展开”,“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也在场:“这和历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样,类似电灯泡发明或第一台电话的诞生。”这种创造无疑是革命性的,从《侏罗纪公园》开始,“CGI生物”的表现如何,逐渐成为了观众心目中评判电影特效好不好的一条重要标准。
当然,电影成片里其实只有15分钟的恐龙镜头,其中9分钟是实体模型摆拍。靠模型来拍摄定格动画,是好莱坞过去三十多年展现大型生物运动的技术手段,作为新技术鼻祖的《侏罗纪公园》将它与CGI进行了无缝结合,“恐龙奔跑”还是依照着传统,即让模型一厘米一厘米地移动。而当时持有“GoMotion”专利的工作室老板蒂皮特在见识到CGI后,也曾对斯皮尔伯格惊呼“我完蛋了”:“你的意思是我的手艺以后没什么用了?”
电影在社会层面的直观影响则是让恐龙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公众对恐龙的兴趣有所提升。但抛开侏罗纪系列本身的促进作用,恐龙作为一种元素也频繁出现在它之前和之后的影视作品中,这些作品却普遍缺乏侏罗纪系列的成功要素。
在《侏罗纪公园》以前,大多影视作品都受限于视觉效果,尽管基于模型的定格动画技术发展成熟后同样非常精致,也是特效工作室们创意和匠心的结晶,但很难在大众层面产生轰动效应。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阿瑟·柯南·道尔《失落的世界》的改编作品,小说开启了一种冒险故事模版:一支小队在南美洲高原发现了与世隔绝的异样生态系统,其中有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生物群。原著自年出版后经久不衰,于、和年三次被搬上银幕,年的无声黑白版是影史首部怪兽长片,那时的特效只能做出类似木偶戏的效果,恐龙打斗部分与真人表演部分几乎完全脱节。
就在《侏罗纪公园》上映前几个月,还有一部《重返侏罗纪》(又译《肉食龙》)登陆影院,后来该片拓展成了五部曲。从第一部开始,《重返侏罗纪》就遵循着小成本、重噱头的B级片定位,票房约万美元,片中的恐龙只是渲染血腥恐怖的工具,纯模型拍摄也无法体现生物的生动与震撼。
《侏罗纪公园》拍到第3部时,也一度让观众感到不再新鲜,第3部票房“缩水”到3.68亿美元,IP被雪藏了14年。尽管CGI技术后来在影视界处处开花,在它之后的恐龙题材商业片大多仍在走B级片的老路,在特效上容易给观众廉价感,而即便能做出数分钟的逼真恐龙镜头,又无法再造“家庭片”的盛况。
此类很难记住名字的影片也有不少:《被时间遗忘的土地》()、《恐龙侵袭》()、《三叠纪世界》()……它们的豆瓣评分都在3分-4分之间。
人人都爱大恐龙?
真人商业片以外,恐龙题材作品则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在纪录片和动画领域里,不时会出现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恐龙与纪录片天然适搭,年BBC运用CGI技术制作了6集电视系列片《与恐龙同行》,这是全球很多观众的恐龙知识入门课,CCTV也曾购买版权在《人与自然》栏目播出。该片推出时创下过“史上成本最高电视纪录片”的吉尼斯纪录,每分钟平均成本超过3万7千英镑。《与恐龙同行》的原班人马还在年打造过另一部纪录片《史前公园》,该片颇为创新地设计了探险家穿越时空隧道捕获恐龙的剧情,观感接近影视剧。
有关恐龙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纪录片领域总有出彩的新作。今年5月苹果流媒体便播出了BBC新作《史前星球》,最新研究如幼年霸王龙身上长有羽毛等细节都在影片里得到了还原,负责CGI技术的工作室此前打造过《奇幻森林》和《狮子王》,视觉效果不比商业大片逊色。
《史前星球》剧照
恐龙经常会成为少儿动画的选材对象,比如《奇奇颗颗历险记》《时空龙骑士》等。一些著名IP也会制作与恐龙相关的作品,比如《哆啦A梦》剧场版一共拍过4次恐龙。皮克斯也出品过《恐龙当家》这样的高分动画电影。这些动画的共性是不会在形象上追求写实,恐龙会变得萌和可爱,从而吸引适龄观众。
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是为了卖玩具而制作的动画,美泰玩具公司在年投拍过52集的《星际恐龙》,引入国内后受到过90一代观众的追捧。《星际恐龙》里的恐龙都是龙头人形、浑身肌肉,这么设计的好处是玩偶还可以增加装甲、武器、坐骑等配件,拓宽销售范围。追溯起来,此类玩具及动画形象都是受《忍者神龟》启发,“变种”+“动物”有过多种组合,如《鲨鱼侠》《火星鼠骑士》等。
《星际恐龙》
不论科教纪录片还是动画,青少年都是主要受众群体,“孩子喜欢恐龙”是种社会默认现象,这可能是先天兴趣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中有句话:“孩子们喜欢恐龙,是因为恐龙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既使他们向往又让他们害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恐龙所映射的力量崇拜意识,恐龙身上的神秘色彩也符合孩子们热爱想象的特点。而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人类必然得了解地球曾经的霸主。
在“基础自然常识”这个维度上,另一个问题是已灭绝的古生物众多,为何只有恐龙吸引了最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