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里的迅猛龙那么厉害,现实中
《侏罗纪世界》里的迅猛龙那么厉害,其实都是骗人的!
随着《侏罗纪世界2》的上映,又一股恐龙热开始席卷了全球。要说谁是《侏罗纪》系列捧红的第一明星?那非暴龙和“迅猛龙”莫属了。尤其是后者,对于整个恐龙文化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芝加哥猛龙队logo就是它啦。不过总是听到一些朋友在说“现实中的迅猛龙根本没那么大,迅猛龙也不长这样”“侏罗纪公园的迅猛龙是虚构出来的”“这么大的迅猛龙一定是以犹他盗龙为原型的”诸如此类的言论。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吗?又有哪些是非呢?这一期就让我们来扒一扒《侏罗纪》系列中“迅猛龙”的各种是是非非吧。
真实的迅猛龙
现实中的“迅猛龙”指的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驰龙类,中文正式学名叫伶盗龙(Velociraptor),与《侏罗纪》系列中台词所称呼的一致。不过一些国内翻译的版本也称“快盗龙”、“迅掠龙”、“速龙”等等。总之这些都是伶盗龙的别称,包括大名鼎鼎的迅猛龙,下面我们就用伶盗龙这个名字来介绍吧。
图注:电影中多次提到的台词,图片来自《侏罗纪公园》
图注:伶盗龙的骨骼,Scotthartman绘制
图注:伶盗龙的复原图,FredWierum绘制
当我们形容伶盗龙的时候,时常用“如同火鸡般大小”来形容。实际上这种形容并不是很准确,伶盗龙的体重大约为15至30公斤,尽管火鸡比家鸡大不少,但大多数的火鸡也不会超过10公斤,较大的个体才勉强接近伶盗龙的体重下限。其实当代也有许多15至30公斤的出色掠食者,如猞猁、非洲野狗、狼、狼獾等。如果我们说伶盗龙的体型与这些动物相当,那么听起来就不会有一种“弱不禁风”的违和感了。
图注:伶盗龙与人类的尺寸对比,RAX博士制作
超大只的“迅猛龙”
当我们对比《侏罗纪》系列的“迅猛龙”与现实中的伶盗龙(迅猛龙)后,发现二者不论是体型,还是外观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有许多看过了电影的爱好者们就不断的吐槽“侏罗纪中的伶盗龙就是一个虚构的物种,现实中的伶盗龙哪有那么大,而且真正的伶盗龙长相也和电影中伶盗龙不同”。
图注:同为无羽毛的复原,《侏罗纪》系列的“迅猛龙”与现实中的伶盗龙对比,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头部。
这说的并没有什么问题,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是前提必须建立在《侏罗纪》系列所描绘的恐龙就是实实在在的伶盗龙基础上。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侏罗纪》中的伶盗龙的原型其实和现实中的伶盗龙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电影中的伶盗龙原型其实是另一种更加巨大,更为著名的驰龙科恐龙——恐爪龙(Deinonychus)。既然电影说电影中的伶盗龙实际上是恐爪龙,那么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么?凭什么恐爪龙要冠以“伶盗龙”这个称号?不急,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解答这些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电影的剧情来看,《侏罗纪》系列的第一部和第三部挖掘伶盗龙化石的地点都在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而蒙大拿州刚好就是现实中恐爪龙化石发现的地点,当然在其他州也发现过恐爪龙的化石。现实中的伶盗龙则是在蒙古被发现的,包括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图注:电影中对于伶盗龙发掘地点的描述,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在体型上,电影中的伶盗龙也更接近恐爪龙而非真实的迅猛龙。但又有人会说“即使就算电影中的是恐爪龙,那它的体型也比真实的恐爪龙太大多了”。这话说的并不是毫无道理,恐爪龙大部分的个体体长在3米左右,体重约60公斤,和正常的成年男子相当。一些较大的个体可以达到3.5米长,体重80至90公斤。而电影中的迅猛龙,我们通过官方给的比例图以及电影幕后道具,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中的伶盗龙体长至少有3.5米以上,甚至超过了4米。这确实比大部分现实中恐爪龙都要大了,但并不代表恐爪龙中没有这样的“巨人”。一些残缺的恐爪龙头骨化石标本显示这类驰龙确实可能长到4米以上。包括在肌腱龙化石上的咬痕测量出恐爪龙的咬合力可达N(等于公斤),也可以间接的推测出留下咬痕的主人体型远远大于普通的恐爪龙,也就是说电影中伶盗龙的个头相当于大个体的恐爪龙,没毛病。
图注:当下的恐爪龙骨骼复原,Scotthartman绘制
图注:现实中较大的恐爪龙标本与人类的尺寸对比,RAX博士制作
当我们将目前最新复原的恐爪龙骨骼图与电影中的形象重叠后,发现几乎是完全吻合的,毫无违和感。硬要说不一样的话,头部的复原确实有差异,这是因为恐爪龙并没有发现完整的头骨,只能依靠数个不同个体的头骨残片来进行拼凑。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恐爪龙的头部复原也在一直变化。
图注:将Scotthartman的恐爪龙骨骼图姿势修改成与官方的CG图一致后,可以看出几乎是完全吻合的。图中还给出了时下的几种恐爪龙头骨复原方式。RAX博士制作
图注:将骨骼与CG图重叠后也可以发现几乎完全吻合,RAX博士制作
更大的驰龙类?
不过,也曾有人质疑说《侏罗纪》系列中的伶盗龙其实是以犹他盗龙为原型设计的,尺寸也符合犹他盗龙的尺寸。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的证据来支持。首先幕后团队从来没有提及设计上有参考犹他盗龙,再者,犹他盗龙的命名时间虽然和电影上映的时间为同一年,但要知道在电影拍摄制作的时候犹他盗龙还没有被公布于世,换句话说电影制作时剧组人员压根就不知道犹他盗龙这个物种的存在。
犹他盗龙还是与《侏罗纪公园》有些渊源的,古生物学家詹姆斯·柯克兰德(JamesI.Kirkland)给犹他盗龙命名的时候,希望能冠以《侏罗纪公园》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他认为《侏罗纪公园》中巨大的恐爪龙暗示了确实存在过一些体型巨大的驰龙科。因此詹姆斯希望能以此向斯皮尔伯格致敬,当然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这样可以得到电影方提供的研究赞助。可惜双方最后并没有达成共识,迫使詹姆斯放弃了这个想法,才以奥斯特罗姆(Ostrom),也就是恐爪龙的研究者,来命名了犹他盗龙的种名。
图注:斯皮尔伯格与电影中三角龙道具的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即使电影中的伶盗龙尺寸达到了4米,体重估测也在公斤以上,但这相比犹他盗龙还是显得太迷你了。犹他盗龙体长超过5米,体重在半吨左右,远比电影里的伶盗龙庞大。即使是最年轻的成年犹他盗龙,也比电影里的伶盗龙大的多。另外,犹他盗龙的身材比例也与电影中的伶盗龙是截然不同的,犹他盗龙身体紧凑而粗壮,腿短,即使和电影中的伶盗龙一样长,也要比它们壮上好几圈。
图注:恐爪龙(也就是电影中的“迅猛龙”)和犹他盗龙的对比,可见二者显著的差异。Scotthartman绘制
“迅猛龙”的由来
明明就是恐爪龙,为何在电影中却挂着伶盗龙(迅猛龙)的属名?这后面还真有一段故事。
在年出版的《掠食恐龙的世界》一书中,作者格雷戈里·S·保罗(GregoryS.Paul)认为恐爪龙与伶盗龙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是同一物种。由于伶盗龙早于恐爪龙命名,因此按照命名的准则,保罗把恐爪龙归入了伶盗龙属。不过保罗并非专业的学者,他的这种命名方式也没有在学术界得到认可。而且在多年后,他也否认了恐爪龙属于伶盗龙属。
图注:《掠食恐龙的世界》书中保罗绘制的恐爪龙(肌肉图,中间的骨骼图)与伶盗龙(下图)。可见虽然二者的身体部分有嗲相似,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出区别,尤其是头部
而为了学习恐龙知识,以便更好的为写作《侏罗纪公园》小说打下基础,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Crichton)好好把《掠食恐龙的世界》给啃了一遍,深受书中内容的影响。于是乎,恐爪龙便披着伶盗龙的属名,诞生在了克莱顿的笔下。
克莱顿曾多次与恐爪龙的研究者奥斯特罗姆会面,交流学习恐爪龙可能表现的行为细节。一次,克莱顿向奥斯特罗姆表示了歉意,在小说中用伶盗龙的属名代替了恐爪龙。但是他觉得伶盗龙(迅猛龙)这个名字比起恐爪龙更加有魅力,因此在此后的影视作品中都一直沿用了伶盗龙这个名字,尽管小说或者电影中所展示的细节都是完全依照恐爪龙来做的。
《侏罗纪》系列电影掀起的恐龙热潮,让“迅猛龙”(伶盗龙)这个名字深入人心。以至于此后的许多恐龙艺术作品都借鉴了电影中伶盗龙的形象与行为。正是因为这种深入人心的形象,让许多人都混淆了真实的伶盗龙与恐爪龙,在《侏罗纪公园》的衍生游戏作品,如年的《侏罗纪公园:基因计划》,年的《侏罗纪公园:游戏》以及最近推出的《侏罗纪世界:进化》中都把伶盗龙(迅猛龙)设定为来自蒙古的生物,与真实的伶盗龙一致,甚至还用基因技术的问题来解释了为什么《侏罗纪》世界观中的“伶盗龙”与现实中的伶盗龙不一样。所以说这到底是“将错就错”呢还是“入戏太深”?
克莱顿认为伶盗龙是个更具有魅力的名字,但这样的副作用就是完全盖过了它真正形象——恐爪龙的风头。以至于许多人吐槽说《侏罗纪》系列的伶盗龙与现实中的不符,甚至认为电影中的根本就是一种原创的生物,也正是因为这种风气的盛行,才促使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不断变化的形象
在电影系列中,伶盗龙的形象也是不断的改变的,不仅是外观,还包括行为。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的第一部中,塑造了最为经典的伶盗龙形象。一身棕黄色的皮肤,透露狡黠的竖瞳,它们结伴而行,懂得思考与战略,甚至还会开门。这也是首次把热血恐龙的形象搬上了大荧幕,一改曾经慵懒迟缓的如同大蜥蜴一般的恐龙形象。更值得留意的是,在电影的开头提到了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联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虽然可能观众并没有对这段对话留下太多的印象,但这个新潮的理论放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具有前瞻性,要知道第一只羽毛恐龙(来自中国辽宁的中华龙鸟,)的发现可比《侏罗纪公园》上映晚了3年呢。
图注:《侏罗纪公园》第一部中的迅猛龙道具,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侏罗纪公园》第一部中的迅猛龙头部特写,以及近似的头骨形态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电影的第二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中,伶盗龙的体色以及瞳孔的颜色发生了改变。由于“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恐龙再脱离了人工的环境后开始发生了性别的转换。雄性伶盗龙的体色和瞳孔色都变得更加鲜艳,身上深色的条纹也开始展现了出来。不过这一部中的伶盗龙并没有过多的展示它们的智慧,而是化身为了更加凶猛矫健的野兽,沉浸在猎杀人类的盛宴中。
图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中的伶盗龙道具,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的第三部,则将伶盗龙又升华到了一个高度。《侏罗纪公园3》中的伶盗龙外形几乎可以说是“回炉重造”了,雌性与雄性的体色进行了重新设计,雄性的头颈后面还长出了类似羽毛的细长衍生物,头部的外形也做了调整,整体来说可谓是荧幕上外观最为接近真实恐爪龙的形象。
图注:《侏罗纪公园3》的雄性伶盗龙头部道具,以及近似的头骨重建。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外形的变化,它们的行为也变得更加智慧、恐怖。能用语言交流,还会制造引诱陷阱。此时的伶盗龙也不再像第二部那样对人类漫无目的的追杀,一举一动都非常具有团队配合性。
图注:《侏罗纪公园3》中的雄性与雌性伶盗龙造型。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电影《侏罗纪世界》中,伶盗龙们则变得更加像是原创生物了。体型变得空前的巨大,造型也离前三部曲中所塑造的恐爪龙形象越来越远。整体来说,造型没有前三部曲那么科学严谨了,甚至还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伶盗龙的牙齿一直长到了眼睛下面的位置,而实际上它们的牙齿到框前孔中央的位置就结束了。不过这类细节恐怕也只有骨灰级的恐龙爱好者才会注意到了,大部分的观众其实并不会太在意这些造型上的问题。
图注:《侏罗纪世界》中的迅猛龙体型看起来可比三部曲大了不少
图注:电影中的伶盗龙,可见其牙齿一直长到了眼睛的位置
影片还大胆的做出了驯服伶盗龙的设定,让人类与它们有更多的非对立面的互动行为。其中每只伶盗龙都有不同的体色,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一只名为“布鲁”的伶盗龙首领更是成为了剧情中的关键角色。
最新上映的《侏罗纪世界2》中,布鲁的造型就上一部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而它也是世界上最后一只伶盗龙了。在这一部了,“布鲁”几乎已经成为了这个系列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了,同时影片也着重描写了“布鲁”和男主角欧文之间的羁绊。
图注:《侏罗纪世界2》中,欧文与布鲁时隔三年后的第一次重逢
现实与幻想
至此,我们基本已经了解了《侏罗纪》系列中“迅猛龙”的前世今生。不过对于影片中的伶盗龙依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与讨论。
惊人的智慧:
电影中的伶盗龙在多方面都展示出了非常出色的智慧。不论是从它们之间的团队合作,转动门把手,还是制作陷阱都可以看出它们确实是非常高智能的动物,甚至电影台词中还指出它们可能是除了人类外最聪明的动物。
可惜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现实中的恐爪龙有那么高的智商,甚至恐龙中也不存在如此智慧的种类。但电影中的行为并非完全都是空穴来风。就开门来说,现代许多“智商一般”的动物都可以做到,比如农场中的牛羊有时候就能用舌头拉开门栓。使用诱饵制造陷阱,在恐龙的近亲鸟类与鳄鱼中也有案例。比如一些水鸟会利用食物碎屑来捕鱼,一些鳄鱼会将枯枝放在口鼻附近,伏击前来衔起树枝筑巢的鸟类。也并非只有哺乳类与鸟类能展示出一些高智慧行为,在一些被我们认为是“低级”的动物中也曾在实验里表明它们一点都“不笨”。例如一些章鱼或者爬行动物,都有着不错的学习能力,甚至强过了不少的哺乳类。
图注:开门的伶盗龙,当时可谓是震惊了无数的观众
图注:《侏罗纪3》中,伶盗龙弄伤了主角一行人的队友,企图诱捕主角们
虽然目前的研究来看,恐龙并不是属于非常“聪明”的动物,但这也仅仅是从化石上得出的结论,真实的情况则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也无法断定恐龙一定无法做出一些“高智慧”的行为,至少在今天我们还不能很好的解答这个问题。
群体出击:
图注:《侏罗纪世界》中成群结队的伶盗龙,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中的伶盗龙都是成群结队的出现的。这种行为的设定源自数个恐爪龙与肌腱龙埋藏在一起的遗骸。一般来说,数个同类恐龙埋藏在一起一定程度上表明这类动物可能是群居的,但也可能是被一具尸体所吸引,使得独居的动物汇聚到了一起,就好比是今天的鳄鱼或者科莫多巨蜥,群体之间并没有什么社会性,所以有些学者对恐爪龙具有社会性开始质疑。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驰龙科恐龙群居的证据开始呈现在人们眼前,比如在犹他州采石场中的一个流沙坑中埋藏了6只年龄各异的犹他盗龙组成的家庭,近日在中国山东也发现了驰龙类并排前行的足迹化石。这些相关的证据都能表明,《侏罗纪公园》里迅猛龙群体出动的行为是完全可能的。
图注:与肌腱龙埋藏在一起的恐爪龙群体
图注:流沙中的犹他盗龙群,JuliusCsotonyi绘制
以小博大:
《侏罗纪》系列电影中伶盗龙最为惊人的表现之一就是能去主动攻击比自己大很多的大型肉食恐龙。甚至让人们认为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数目,伶盗龙完全可以猎杀霸王龙这样的巨型肉食恐龙。
图注:电影中伶盗龙主动向霸王龙发动了攻击
图注:伶盗龙与暴虐龙的战斗
事实上,这是非常不现实的。电影中的伶盗龙与霸王龙的体重差距已经倍以上,伶盗龙群如果去攻击霸王龙,就好比是一群非洲野狗去围攻一头2吨重的白犀牛,这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这样的案例出现过,毕竟肉食动物们也是非常清楚自己实力的,再怎么也犯不上做这种送死的事情。更何况霸王龙是中生代陆地上最强大的掠食者,远比白犀牛更危险。
当然,电影里或许想展现出伶盗龙看到同类被攻击后的愤怒,做出了最后的反击。现实中也确实有以小博大取得胜利的例子,比如“平头哥”蜜獾就赶走过狮子,狼獾也从美洲狮的口中夺食,美洲水鼬击退了郊狼的追击,甚至家猫都把黑熊打的落荒而逃等等。但这些情况也只是建立在大型掠食者杀心不强而且不想缠斗的情况下,如果它们痛下杀手那么这些顽强的小家伙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图注:只要狮子愿意,”平头哥“什么都不算
如果实在现实中,恐爪龙与霸王龙狭路相逢(虽然这两是绝对无法相遇的,年代上差了好几千万年),恐爪龙群肯定会是立即四散而逃的。
羽毛去哪儿了:
时至今日,恐龙身上长羽毛也不算是新鲜事了。当我们再来审视这几部《侏罗纪》系列电影时,不禁会感叹:这伶盗龙身上居然没有羽毛?!
那么原型恐爪龙到底有发现羽毛化石么?答案是否定的。迄今为止我们都没有在恐爪龙的化石中找到羽毛相关的痕迹。但这也并不能代表恐爪龙一定就是电影中那样一身布满皱褶的皮肤或者鳞片的形象。驰龙科中有许多成员都发现过羽毛化石,最典型的就是来自辽西的各种小盗龙亚科,羽毛保存完好的只能用精美来形容。不过这些驰龙类体型都非常的小,与恐爪龙这样的真驰龙类关系也较远。那么,与恐爪龙同属于真驰龙类的成员们有发现过羽毛化石么?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至少到今天为止我们都没有发现真驰龙类羽毛的化石印痕,但从一些其他的化石证据可以判断它们应该也是具有羽毛的。比如伶盗龙和达科塔盗龙的尺骨上就有发现了羽茎瘤,也就是说它们的前肢覆盖有飞羽,体表也可能覆盖着羽毛。
图注:保存精美的小盗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达科塔盗龙的尺骨上保留有羽茎瘤的痕迹,应该长有飞羽
图注:长有羽毛的恐爪龙复原图,RAX博士绘制
因此目前来看,恐爪龙也是非常有可能具有羽毛的,至少不大可能全身完全都是裸露的皮肤(就好比人类和大猩猩,人类的毛发严重的退化,但依然保留了部分)。
永远的经典
《侏罗纪公园》第一部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25年了,在这25年里对于恐龙的研究认知可以说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研究和发现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虽然《侏罗纪》系列电影中的恐爪龙是影史上做的最为接近真实恐爪龙的形象,但以今天的研究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地方确实显得有些过时了。
比如按照解剖学来说,兽脚类恐龙的前肢应该是掌心相对的,至少大部分时候是这样的,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掌心一直朝向后方。现实中恐爪龙的尾巴里布满了许多骨化的筋腱,这使得他们的尾巴比大部分兽脚类恐龙都更僵硬,而不会像电影中那样灵活的扭曲。
虽然在今天看来并非是完美的,但电影系列的前三部曲已经尽可能的做到了当时最科学的形态,要知道普及羽毛复原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去嘲笑历史怎么也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
有人吐槽说近两年新出的《侏罗纪世界》中的恐龙相比数十年前的《侏罗纪公园》并没有随着研究的更新而呈现出更科学的形象,反而还有倒退的趋势。这说的是实话,作为一个恐龙迷来说看到《侏罗纪》系列对于恐龙复原理念的改变也是感到非常失望的。不得不承认,商业电影注重的是视觉上的体验,并没有义务来给观众“科普”(而且路人观众其实根本不在意什么复原的科学与否)。从《侏罗纪世界》惊人的票房成绩来看,依然是非常成功的。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对《侏罗纪》系列中的恐爪龙保持一种崇高的敬意,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划时代的里程碑,更是直接掀起了整个世界范围内恐龙文化的一股飓风。也许今后我们会在荧幕上看到更加真实鲜活的恐爪龙形象,但心中那个永恒的经典永远属于《侏罗纪》系列电影。
参考文献:
1.Osborn,HenryF.(a).ThreenewTheropoda,Protoceratopszone,central.AmericanMuseumNovitates.:1–12.hdl:/.
2.Godefroit,Pascal;Currie,PhilipJ.;Li,Hong;Shang,ChangYong;Dong,Zhi-ming().AnewspeciesofVelociraptor(Dinosauria:Dromaeosauridae)fromtheUpperCretaceousofnorthern.JournalofVertebratePaleontology.28(2):–.doi:10./-()28[:ANSOVD]2.0.CO;2.
3.Paul,GregoryS.().PredatoryDinosaursoftheWorld.NewYork:SimonSchuster.p..ISBN-0---6.
4.Campione,NicolasE.;Evans,DavidC.;Brown,CalebM.;Carrano,MatthewT.().Bodymassestimationinnon-avianbipedsusingatheoreticalconversiontoquadrupedstylopodialproportions.MethodsinEcologyandEvolution.5(9):–.doi:10./1-X..
5.Ostrom,JohnHarold().StratigraphyandpaleontologyoftheCloverlyFormation(LowerCretaceous)oftheBighornBasinarea,WyomingandMontana.BulletinofthePeabodyMuseumofNaturalHistory.35:1–.
6.Norell,MarkA.;Makovicky,PeterJ.().ImportantfeaturesofthedromaeosauridskeletonII:informationfromnewlycollectedspecimensofVelociraptormongoliensis.AmericanMuseumNovitates.:1–4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