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后,黑暗笼罩地球长达2年,可能
大约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造成地球上75%的物种灭绝。它还结束了恐龙长达1.65亿年的统治,让哺乳动物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研究这次撞击产生的影响,使得我们知道新生代的第一天是从一声巨响开始的,现在科学家对这次撞击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GU)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新研究,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后的几年正在助长“灭绝浪潮”,其中引发随时间推移的大规模灭绝原因可能是喷入大气并散布在地球上的浓密灰烬和颗粒云,它们将地球的部分地区笼罩在黑暗中,而这种黑暗可能会持续两年之久。
小行星撞击产生的“核冬天”!
当一颗时速大约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白垩纪时期(1.45亿至万年前)在一声巨响结束,也开启了新生代。科学家推测,撞击小行星的直径约为12公里,撞击地球时留下了一个称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疤痕,该陨石坑位于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墨西哥湾水下,直径至少为公里。这场撞击最终扼杀了地球上至少75%的生命,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产生现代鸟类的谱系是恐龙家族中唯一经受住灭绝影响的分支)。
撞击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火山、地震和海啸。天空布满了炽热的岩石块,它们像雨水一样落到地球上,简直是烤焦了地表,并在世界各地引发了野火。
直接的高温可能杀死了大多数大型陆栖动物,因为它们太大而无法躲避风暴。但事件中最致命的部分肯定是在此之后发生的,当时森林火灾产生的烟尘遮蔽了超过99%的太阳光,杀死了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并使地球上的生物几乎没有食物来源,一旦腐烂死者的尸体已被清理干净。
在年代,科学家首次提出小行星撞击后的“核冬天”情景:小行星撞击的岩石富含硫,硫被喷出并蒸发,与水蒸气混合形成硫酸盐气溶胶雾,和野火产生的灰烬和煤烟颗粒云阻挡阳光照射地球。同时大气黑暗造成的长期冷却,导致地球气温骤降并产生酸雨。例如,在小行星撞击之前,热带地区的平均温度为27摄氏度,但在撞击之后,平均温度为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极地冰盖的规模也在扩大。在那段时间里,光合作用失败,生态系统崩溃。
尽管“核冬天”被理论化了四十多年,但直到过去十年才开发出模型来了解这种黑暗如何影响当时幸存的生命。
加利福尼亚科学院动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彼得·鲁普纳林(PeterRoopnarine)表示:“现在普遍的想法是,全球野火将是悬浮在高层大气中的细煤烟的主要来源。在火灾发生的最初几天到几周内,烟灰的浓度已经足够高,可以将入射的阳光量减少到足以阻止光合作用的水平。”
黑暗笼罩地球长达两年!
为重建小行星撞击时可能存在的生态群落是如何度过漫长的黑暗,鲁普纳林团队从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由页岩和砂岩组成的地狱溪组中挑选了种已知的物种化石。然后创建模拟,将它们暴露于到天的黑暗时期,以找出哪段黑暗时期会导致我们现在知道的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程度。
结果显示,大约73%的脊椎动物物种在撞击事件后灭绝。而且撞击后很快进入黑暗,在短短几周内达到最大值。
团队发现,如果黑暗只持续天,生态系统基本上可以恢复,但在天后,它们达到了“临界点”。在这一点上,一些物种灭绝了,其余物种的主导地位以损害生态系统的方式转移。当黑暗持续长达天时,物种灭绝急剧增加——达到所有生命的81%,这表明地狱溪组经历了大约两年的黑暗。进一步的模拟发现,黑暗在天后解除,生态系统也需要40年时间才能恢复。
最后的结论是,由于大气流动和温度变化,全球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地狱溪地区的黑暗可能会持续长达两年以上。
长期的黑暗,对地球造成的毁灭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失败导致的食物网的崩溃,会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灭绝。简单来说,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的一刻,地球上的许多生命形式因此灰飞烟灭,但是撞击后引起的环境变化——笼罩地球的黑暗,导致了大规模的植物和恐龙等动物死亡。
但无论如何,千万年前的撞击是一个改变地球的事件,戏剧性地塑造了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历程。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分享评论。
更多科学趣闻,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