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恐龙惊人发现
各位观众大家好!
这个世界上讨厌恐龙的人应该不多吧?
它们可能是已灭绝动物中最受欢迎的种类。
不过,大多数人在脑海中描绘出来的恐龙样貌,主要都是由科幻小说或是「侏罗纪公园」等电影塑造出来的形象。
很可惜的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并没有用科学角度精准地去说明事实,而且很多还是参考了过时的旧资料。
在现代科学中,我们对恐龙的一般印象是「冷血动物、巨型而且有鳞片的蜥蜴」,不过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那么,现代科学又赋予这些生物什么样的不同面貌呢?
这里是TOPCHAN频道。
今天的文章将会为您解答这一切。
接下来我们所介绍的事实将会完全颠覆大家对恐龙的刻板印象!
那就让我们赶快来看看影片吧!
很多恐龙都有羽毛!
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恐龙物种都是通过科学鉴定骨骼的化石才证实了牠们的存在。
至于内部的脏器和皮肤状况都只能仰赖推测和猜想。
比如说,专家们很早就发现到恐龙与现代爬虫类有关系。
基于这个事实,19世纪到20世纪的研究人员把恐龙想像成全身都覆盖著鳞片的蜥蜴,类似于现代的蛇类、鳄鱼和蜥蜴。
不过,在年代的时候,中国发现了很多明显长满羽毛的小型恐龙。
在发现那些恐龙化石的岩石上面嵌镶著羽毛的痕迹。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数十种的已知物种身上长著羽毛。
而且,大家应该也都知道,早期的恐龙很可能已经有羽毛了。
被确定有羽毛的较小型物种有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较大的物种则有羽暴龙(Yutyrannus),又称羽王龙,牠是暴龙(Tyrannosaurusrex)的远亲。
根据现代研究人员的推测,暴龙本身应该也是有羽毛的,只不过都是集中长在上半身。
恐龙是恒温动物!
在高中生物课上,我们都学过现代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如果要说得更准确一点,牠们其实是恒温动物。
这指的是体温会随著周围环境温度而变化的动物。
在温暖的季节里他们行动非常活跃,但进入冬天后,就会「冻结」并进入休眠状态。
因为恐龙被归类为爬行动物,从以前就一直被认为是恒温动物。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长久以来的认知可能不是事实。
与一般印象不同的是,在恐龙的时代里并没有一片从北极延伸到南极的热带天堂。
当时曾经有过急速降温的时期。另外,即使是最温暖的时候,极地里的温带气候地区在冬季往往也都是寒冷多雪。
然而,也有恐龙生活在极地,牠们似乎会在冬天时出来活动。
研究人员调查了可用的恐龙生理数据后得出了以下结论:至少体型较大的恐龙一定是恒温动物。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假设是,体温可能会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例如较年轻的个体是25度,成年的个体则是35度。
恐龙还活著!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在万万年前,坠入现今墨西哥的陨石造成了白垩纪和古近纪的大灭绝,也让恐龙消失了。
这个事实也算是常识。
但是,假设恐龙还活著的话,会是怎样的状况?
如果您现在从窗外望出去就能看到一群恐龙的话,又该怎么办呢?
各位先不要急著把萤幕关掉。
今天不是愚人节,刚刚所说的既不是玩笑话,也不是要捉弄各位,更不是我们突然疯了。
这个话题牵扯到科学的生物系统。
科学家们总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盒子」里进行分类,但大自然的系统非常混乱,这种方式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这件事情对于任何对科学有点兴趣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大新闻。
研究人员认定恐龙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也就是龙盘目(Saurischians)和鸟盘目(Ornithischians),这是以骨盘结构所做的区分。
在生物学物种上来说,鸟类是恐龙的后代。另外比较反直觉的是,从以前就有证据表明牠们是龙盘目而不是鸟盘目的后代。
具体来说,兽脚亚目(Theropoda)的手盗龙类(Maniraptora)很有可能是祖先。
随著对早期鸟类和恐龙的研究逐渐取得进展,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
例如,体型庞大的长羽盗龙(Changyuraptor)虽然被分类在恐龙,但牠的外观看起来更像是鸟类。
最后,古生物学家们决定完全停止这种区分方式。
现在,大多数的专家都将鸟类归在龙盘类的兽脚亚目里面,并将白垩纪和古近纪的大灭绝称为「非鸟类恐龙的终结」。
所以说,现在啄著您家窗户的鸽子或麻雀其实是只小小的恐龙。
鸡也是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的恐龙,所以各位早餐吃的煎荷包蛋也是由恐龙所产下的蛋做成的。
如果您是住在一个温暖的国家,春天时就可以看到去温暖地区过冬的鹤科恐龙飞回来喔!
恐龙注定要灭绝吗?!!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到鸟类以外的恐龙灭绝。
有些人认为灭绝事件的原因非常单纯。
也就是一颗陨石坠落到地球上,把许多繁盛的生物都杀死了。
当然,这是胡说八道。
被这个「天外来客」消灭的动物有可能事发当时刚好在附近,或是在之后不幸地被卷入森林和草原大火中。
如果您有更深入了解这件事的话,就会知道问题不在于陨石本身,而是坠落后产生的大量尘埃、灰烬和煤烟飞散到空中。
这个现象造成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漫长冬天,也让站在生物圈顶端的恐龙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不过,这个想法有点片面,不够周全。
事实上,在整个白垩纪,也就是恐龙时代的「最终章」,地球发生了迅速且不可逆转的变化。
有一种扎根开花的植物出现,并且迅速地蔓延到整个大地。
也因为这样,水边的土壤变得更扎实,不像以前被水侵蚀的那么严重,这让世界各地海洋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变化。
理所当然的,这个转变影响了整个生物圈。
另外,哺乳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大。
最早的个体是出现在和恐龙一样久远的时代,牠们的直系祖先甚至又更古老了,但在白垩纪之后数量才明显地增加。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老鼠和松鼠等小型动物。
虽然打不过暴龙或三角龙(Triceratops),但根本也没必要在体力上赢过牠们。
因为哺乳动物会吃恐龙蛋和刚出生的小恐龙。
总之,这个由恐龙统治的时代即将要进入尾声。
之后,自然环境会发生某种剧烈的变化,整个局面会变得对哺乳动物和鸟类很有利。
即使陨石没有坠落,由于大陆漂移引起的气候改变和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最后恐龙还是会灭亡。
无论如何,牠们还是无法存活到现在。
充其量也只会留下极其少数的后代在地球的一角,例如马达加斯加这种生态系统多样化的地方。
暴龙的前肢较短是因为怕被咬断?!
最后要介绍一个有趣的假说。
这很有可能是事实喔。
长年以来,包括暴龙在内的某些大型恐龙的前肢问题一直都是古生物学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