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改写恐龙灭绝原因其实不怪小行星,撞

万年前,毛茸茸的哺乳动物还只是在恐龙脚下匍匐求生。甚至以哺乳动物娇小的身躯,根本不会被庞大的恐龙注意到,直到一颗名为希克苏鲁伯的小行星的到来。

上图:小行星撞击地球想象图

这颗巨型小行星穿越空间,燃烧着突破大气层,撞在地球上。

在撞击发生后10小时内,撞击点沿岸发生的大规模海啸,几乎毁灭了附近陆地上的所有生命。

同时,这次碰撞释放了巨量的尘埃,覆盖了整个星球,阻隔了来自太阳的光。

上图:成年霸王龙,体重在6至9吨之间,身长可达43英尺。

失去了生命之源——阳光,几乎收割了水生食物链中所有浮游植物的生命,进而水生生物大范围灭绝。

并且没有了温暖的阳光,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骤降。而生命难以适应剧烈的温度变化,又导致了进一步灭绝。

这次碰撞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连串的环境破坏,使包括非鸟类恐龙在内的75%的动植物物种消失了。

最终只在墨西哥湾浅海处,留下了一个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Crater)。

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崛起和人类的最终出现铺平了道路,但如果小行星在万年前没有撞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会是什么样子?

答案是毫无变化,根本不会出现所谓的“恐龙人”,因为真正灭绝恐龙的不是小行星,而是地球。

这个发现来自年6月29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的新研究。

其实在撞击发生前的万年里,恐龙正在慢慢灭绝。小行星不过只是恐龙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在濒临灭绝边缘徘徊的恐龙身后推了一把而已。

这项新研究背后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最丰富的六个恐龙科:甲龙科、角龙科、鸭嘴龙科、尾羽龙科、伤齿龙科和暴龙科。

包括个恐龙物种,共个化石,跨越1.45亿年前到万年前的时间。

结果表明,恐龙一直都在进化、扩张。然而万年前,也就是小行星撞击事件前的万年里,恐龙物种数量突然出现了下降。

也就是他们的灭绝速度在上升,而新物种的出现却越来越少。

上图:恐龙在过去万年中物种形成率(蓝色)的下降和灭绝率(红色)的急剧上升。总物种形成率(黑色)下降。

研究人员注意到,恐龙的物种数量下降与大约万年前全球气候的强烈降温相吻合。那时正是白垩纪晚期,地球开始逐渐冷却的时候。当时全球气温下降了大约7摄氏度。

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考虑到恐龙依靠环境的温度来调节体内热量,而恐龙又已经适应了之前较为温暖、潮湿的气候,那么下降的温度很可能给大型恐龙的生存带来麻烦。

随后研究小组又补充说:对于恐龙还有一个生理上的假设。

如果恐龙的性别决定是像鳄鱼和海龟一样,与温度有着非比寻常的联系。那么恐龙胚胎的性别转换,可能会在白垩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冷的情况下,导致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研究小组发现,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各自的下降之间存在万年的滞后。

因此恐龙物种数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物种数量的下降引起的。

而且在那万年里,鸭嘴龙占据了主导地位,遍布星球的每一个角落。其数量远超其他食草动物,比如三角龙和棍尾甲龙。以至于其他物种没有什么食物可吃,这也是其他食草动物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食草动物的消失使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灭绝级联效应。

上图:生活在白垩纪的鸭嘴龙

最终结论是,气候变冷和食草动物减少不仅导致恐龙数量的下降,还使得生态系统失去多样性,不再富有弹性,变得脆弱。最终各个物种在撞击后再也无法得到恢复。

对于这种推翻性的结果,可想而知一定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

由于化石记录是一个困难的证据来源,有人认为恐龙化石记录的缺口和取样偏差可能导致某些白垩纪恐龙物种的报告不足。

不过作者声称,他们的分析方法使他们能够考虑到化石数据中的某些偏差,以及化石年代的不确定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除鸟类外,还有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灭绝,与恐龙在陆地上的灭绝同时发生,所以肯定不是只有已经衰落的生物被小行星的撞击推向灭绝。

延伸阅读

6月26日,四川自贡富顺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其中包括一个长仅10.2毫米的微小恐龙足迹。

该足迹是目前中国记录的最小的恐龙足迹,推测制造足迹的小恐龙尺寸约为12厘米长,大致相当于现代麻雀的大小。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微小足迹是由刚出生不久的小恐龙留下的。

相关论文将发表在《历史生物学》杂志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