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恐龙变成了鸟中科院专家讲述考察过
人教版语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中科院研究员徐星带来开学第一课,揭秘恐龙如何演变成鸟类。
主讲嘉宾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
▲徐星在实验和小盗龙化石的合影(供图/徐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有一篇《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展现了恐龙家族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怎么样从地面上一步步演化出各种各样像鸟的特征,演化出飞行的器官和飞行能力,最终飞向蓝天,变成了五色斑斓的鸟类。恐龙到底灭绝了吗?有哪些证据能证明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恐龙化石发掘有哪些秘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供图/徐星)
《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为我们揭秘恐龙如何演变成鸟类。
好奇让“新手”成发现化石最多的人
很多人都喜欢恐龙,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庞大体型、奇特外貌或者是遥远的存在,另外还有霸王龙、三角龙、马门溪龙等恐龙明星的存在。
▲马门溪龙复原图(供图/徐星绘图/赵闯)
年美国《科学》杂志列出了个科学难题,这些问题包括:什么组成了宇宙?生命如何起源?还有一些问题跟恐龙研究有关系,比如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恐龙为什么会长这么大?
▲恐龙明星复原图(供图/徐星绘图/BrianChoo)
古生物学不仅研究恐龙化石,还研究其他类化石。为何恐龙化石有这么大的魅力?究其原因,古生物学研究除了像其他科学领域一样需要动脑子去探索世界,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拥抱大自然,到野外去寻找隐藏在大地当中有关生命演化的奥秘。
(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队员对野外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不会放弃任何的异常现象,正是好奇心指导他们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化石)
恐龙化石发掘者被称为‘恐龙化石的猎人’,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能发现恐龙化石。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找到最多化石的往往不是有经验的野外工作者,恰恰是刚刚参加野外工作的队员。这是由于他们对野外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不会放弃任何的异常现象,正是好奇心指导他们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化石。
▲刚刚参加野外工作的队员,由于有好奇心,能够从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最重要的化石(供图/徐星)
我最喜欢的恐龙化石地区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五彩湾地区。这里的风景非常漂亮。考察队员居住的小帐篷就在岩石的旁边,享受着野外生活的乐趣。抬眼远望就是戈壁沙漠。
▲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远处就是雪山(供图/徐星)
其实,在野外科考遇到最多的是沙尘暴、洪水等恶劣环境。在戈壁沙漠当中寻找化石最大的挑战就是高温、蚊虫、毒虫和野兽。我们在准噶尔盆地的野外发掘,有很多重要发现。
比如,在1.6亿年前形成的岩石当中,我们找到了三角龙的祖先—隐龙的化石。
▲隐龙化石(供图/徐星)
▲隐龙生活时代复原图(供图/徐星)
我们还发现了霸王龙在侏罗纪的祖先—冠龙的化石,这对理解霸王龙家族的演化历史非常重要。
▲霸王龙在侏罗纪的祖先—冠龙的化石(供图/徐星)
▲冠龙复原图(供图/徐星绘图/张宗达)
在白垩纪的地层当中,我们在阿尔瓦雷兹龙类化石的脖子附近发现了非常小的鳄鱼残骸(下图红点处)。我们猜测恐龙吃下鳄鱼之后就死亡了。我们就给这块化石命名为“最后的晚餐”。
▲阿尔瓦雷兹龙类化石(供图/徐星)
化石是一层一层地保存,在上面一层是小化石,中间一层是中等化石,下面有一层更大的化石,我们称之为“恐龙三明治”的保存方式。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在这个区域不仅生活着比较小的恐龙,还生存着最大体长将近40米的马门溪龙,它们把河边的软泥踩成小坑,小坑被泥水淹没,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的泥潭。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一些小型恐龙不小心就会掉进泥潭当中死亡,被后来的一些泥沙掩埋,形成化石。这样的故事一次一次发生,最后就形成了“恐龙三明治”的保存方式。
▲恐龙化石的三明治保存方式,陷入巨型恐龙踩坑中的小恐龙(供图/徐星)
在“恐龙三明治”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奇特的恐龙。最奇特的是发现恐龙吃了一肚子的小石子。我们知道一些恐龙和现代鸟类一样没有牙齿,小石子能够有效地研磨食物。还有些鸟类吃石子是为了清理肠道。我们在1.6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的小恐龙当中,居然发现也有了像鸟一样的行为。我们给这种恐龙命名叫“难逃泥潭龙”。因为这种恐龙是陷在了泥潭当中,怎么也逃不出来,然后死亡形成了化石。
▲难逃泥潭龙的化石中发现了小石子(上图红框内,右图为放大图)(供图/徐星)
通过研究化石,我们发现生活在1.6亿年前的难逃泥潭龙在3岁之前是有牙齿的,到了成年后才变得像鸟一样,有了喙。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恐龙在小的时候喜欢吃肉,是杂食性的动物,但是到了成年以后开始吃植物,这和它牙齿的丢失、喙的产生是有关系的。
▲难逃泥潭龙复原图(供图/徐星绘图/PortiaSloan)
偶然发现背后,一定有大量的努力
世界上首次证明恐龙睡眠行为是从一块化石上发现的,这块化石上的恐龙头和身子盘成了一圈。刚刚发现这块化石的时候,我们认为它仅仅是一个保存特别精美的化石。
▲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了距今1.4亿年早白垩世的寐龙化石,在世界上首次证明恐龙睡眠行为(供图/徐星绘图/MickEllison)
我偶然注意到恐龙的嘴巴埋藏在翅膀的下面。我们知道,不同的动物都有不同的睡眠方式,鸟类需要保暖,经常会把嘴巴或者头藏到翅膀下面。就是这么一个细节,让我意识到原来恐龙有可能具有像鸟一样的睡眠行为。
内蒙古二连浩特是一个恐龙化石的圣地,20世纪20年代,美国自然博物馆组成了一个考察队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向西,他们希望在蒙古高原上找到人类祖先的化石。但是他们在寻找路途中,没有找到人类化石,反而意外地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化石,其中就包括恐龙化石。
20多年前,我国科研人员开始在这个区域,找到不少恐龙的化石,甚至包括一些新的恐龙物种。我们命名了两种恐龙物种,一种叫做内蒙古龙,另外一种叫做二连龙。
当时中央电视台来到了内蒙古二连浩特想拍一个纪录片,展现内蒙古龙和二连龙化石发现的过程。拍摄完成以后,中央台编导提出来为了让纪录片显得更加生动,需要补拍几个科研人员挖化石的镜头。在选取挖掘地点的时候,有一个工作队员将帽子扔到了空中,帽子落到哪儿就挖掘哪儿。当我们把岩石打开的一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居然在帽子落地的岩石下面就有新的恐龙化石。
▲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现场,意外发现蜥脚类恐龙化石(供图/徐星)
我们就把这些化石取回了实验室进行修理、进行研究,发现这个化石是一个蜥脚类的背椎化石,而且这个化石跟原来这个地区发现的化石完全不一样。根据这个化石我们命名了一种新的恐龙物种,叫做苏尼特龙,它属于一种小型的蜥脚类恐龙。
▲徐星(左)和蜥脚类恐龙——苏尼特龙化石合影(供图/徐星)
一般蜥脚类恐龙体长至少要20米,甚至30米,但是苏尼特龙是蜥脚类家族当中的“侏儒”,体型只有大概不到10米长。这一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
日本的一家电视台也来到了二连浩特,希望报道苏尼特龙的发现过程,编导也提出了同样的拍摄几个镜头的要求。一位工作队员建议,刚在几十米外的一个干涸的河床边上看见露出来了一块骨头,从大小来看,很有可能是苏尼特龙。当我们通过刷子暴露更多的化石后,我们意识到这块化石根本就不是苏尼特龙的化石,它是一个原来没有见过的恐龙物种的化石。
▲日本电视台拍摄现场,意外发现大型兽脚类恐龙——巨盗龙化石(供图/徐星)
我们把化石采集回实验室进行修理和研究,发现原来是一个大型兽脚类巨盗龙化石。这种恐龙长得非常像鸵鸟,跟鸟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它居然有这么大的体型,死亡的时候我们预计大概体重有公斤。我们还用CT照了它的骨骼内部,想看看到底是何种生物。这种恐龙的骨骼在CT下呈现像窝状的结构,其骨骼重量又轻,但是它又很坚固。这个发现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之一。
▲巨盗龙11岁死亡,体重~公斤(供图/徐星)
▲巨盗龙化石的骨骼在CT下呈现像窝状的结构,其骨骼重量又轻,但是它又很坚固(供图/徐星)
(为什么科学界一些重大发现总有些偶然成分?其实,偶然发现之前,一定有大量的努力和付出!)
“最后一天运气”源于坚持和付出
除了好奇心和偶然之外,坚持对于恐龙化石的发掘也至关重要。辽宁及其周边地区和内蒙古环境完全不一样。这里植被非常茂密,这个地方的化石帮助我们解答了恐龙演化中有关披着鳞片或者鳞甲的问题。
之前,在世界有些地方发现的恐龙化石,表明恐龙的身上有鳞片和鳞甲,比如在北美发现的鸭嘴龙、角龙。所以我们认为恐龙的身上应该披着鳞片和鳞甲。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年,在中国发现了第一块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中华鸟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华龙鸟。这个起名有我们对化石的认知进步的过程。这个化石不仅有其他化石一样保存的骨骼,更重要的是化石上还保存了黑色的原始羽毛。
▲首次发现保存羽毛的恐龙——中华鸟龙化石(供图/徐星)
实际上,恐龙有原始羽毛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最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阿根廷的学者就提出来,有一些跟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恐龙,身体上应该长有羽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美国的一些艺术家已经把有些恐龙身上放上了羽毛,但是从来没有科学家能找到证据显示恐龙身上长有羽毛。
年,中华鸟龙化石后发现不久,我们也来到了这个地区。当时正值冬季,非常寒冷,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我们工作了30多天,仍然一无所获。正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最后一天,当地人捐赠了一块非常破碎的化石,有几百块,希望能够对科学研究有所帮助。我们在化石的基础上进行拼接、复原和研究,发现这块化石居然代表了一个新的物种,我们给它起名字叫北票龙。它对于我们理解羽毛的演化,恐龙怎么样变成鸟类,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北票龙化石发现的时候非常破碎,这块化石对于理解羽毛的演化,恐龙怎么样变成鸟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供图/徐星)
▲北票龙发原图(供图/NationalGeographic)
(为什么会有“最后一天运气”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坚持之后的结果。每次“最后一天运气”,往往都在野外坚持30天、40天、50天,甚至是60天之后发现。只有大量的付出,最后才能有所发现)
年,我们又经历一次“最后一天运气”。那次,我们在野外有70多天,就在考察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位同事找到了一块重要的化石,上面有很多的骨头,也有很多的羽毛印痕保存。这个化石代表一个恐龙的新物种,我们给它起名叫做中国鸟龙。这种恐龙给我们展现了恐龙实际上已经可以像鸟一样拍打它的翅膀,这对于学会飞行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鸟龙化石(供图/徐星)
▲中国鸟龙复原图(供图/NationalGeographic)
很多科学发现都是来自质疑和批评
在科学发现很多重要的发现,其实也是最常见的一类发现,就是来自质疑和批评的发现。
传统意义上,恐龙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体型庞大的动物,奔跑能力也非常强。科学家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恐龙,发现恐龙的身体结构适宜在地面上生存,适合在地面上奔跑。一般恐龙脚上的爪子都比较平直,只有手上的爪子比较弯曲。
▲第一块小盗龙化石(供图/徐星)
但是,我们发现小盗龙的化石有两点特别特殊:一是,小盗龙的体型特别小,重量超不过一公斤;二是,小盗龙脚上的爪子形态跟生活在树上的鸟类脚爪更加相似。这意味着小盗龙可能是生活在树上的一种恐龙。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化事件。科学家很早以前就相信恐龙变成了鸟类,但是恐龙变成鸟类要演化出来各种各样鸟类的特征,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飞行。
▲小盗龙脚趾长度比例和爪子的弯曲度显示它能生活在树上(供图/徐星)
▲小盗龙生活在树上的复原图(供图/徐星)
恐龙从地面上怎么样飞到蓝天上?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学会飞或者刚刚有一点飞行能力的生物都是生活在树上的。比如会会滑翔的蜥蜴、会滑翔鼯鼠,甚至青蛙也会滑翔。这些会滑翔的动物一般都是从树上、从高处往下飞,这是因为从高处往下是更容易的一件事情。而从地面直接飞到天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像飞机起飞一样,只有速度特别快,才才能飞上蓝天。所以,很多专家认为既然恐龙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它就不可能演化出来飞行的能力。但是小盗龙的出现,告诉我们有些恐龙是有可能生活在树上的,它有可能从树上往下跳,进行滑翔,最终学会飞行的能力。
通过更多的小盗龙化石研究,发现了更加让我们吃惊的现象。鸟类身上有宽大的羽毛,长在翅膀和尾巴上,我们叫做飞羽。典型的飞羽都是不对称的,左右两个羽片大小不一样,一边宽,一边窄。科学家发现,飞行能力越强鸟类的羽毛不对称性越强。而飞行能力越弱或者不会飞的鸟类的飞羽几乎都是对称的。但在小盗龙化石里,我们居然看见了不对称的羽毛,更加让我们吃惊的是在小盗龙的脚上不对称羽毛也有分布。
▲不对称的羽毛不仅分布在小盗龙化石前肢和尾巴上,还分布在后肢上(红圈处)(供图/徐星)
小盗龙化石里不对称羽毛的分布让我们提出了四翼恐龙的想法:它长了四个翅膀,如果把尾巴也当成一个翅膀,相当于是五个翅膀的一种动物。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直接得出来的,而是在不断修改后得出的。
▲在小盗龙化石上发现了不对称的羽毛(左),现代鸟类的羽毛(右)飞行能力越强羽毛越不对称。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不对称的结构帮助飞行(供图/徐星)
当时,国际上有很多团队在研究小盗龙化石,年,其他的两个研究团队已经在我们之前发表了有关新的小盗龙化石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认为小盗龙脚上没有飞羽。另外一个研究团队通过观察,认为小盗龙身上的羽毛都是对称的。两个研究团队的观察,跟我们的研究是完全相反的。
为什么同样的化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把它归结到已经掌握的知识会禁锢你的思维,年龄有助于经验和知识的增长,但也会导致自由思维的丧失。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会禁锢你的思维,科学家对世界的观察都或多或少存在“偏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自己的“偏见”。科学的进步是在与各种“偏见”的碰撞当中慢慢形成的,最终会达到真理的彼岸。
(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会禁锢你的思维,科学家的观察都或多或少存在“偏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自己的“偏见”)
第一个研究团队为什么认为脚上没有飞羽?因为我们对现代鸟类的认知,现在的鸟类只有不对称的羽毛,从来没有在脚上发现过,都是长在翅膀和尾巴上的。所以这个团队就猜测埋藏在小盗龙化石脚附近的羽毛一定是翅膀或者是尾巴上的羽毛,在化石形成的过程当中冲过来的,而不是小盗龙原来就长了的羽毛。
▲第一个团队发表论文认为小盗龙脚上没有飞羽(供图/徐星)
第二个团队为什么认为飞羽是对称的呢?因为他们主要是研究恐龙出身的,经验非常多,他们有一个固定思维,认为恐龙还没有学会飞,所以当看见小盗龙化石当中有羽毛的时候,尽管羽毛实际上是不对称的,但是在他的眼里还是对称的。思维的禁锢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第一个团队发表论文认为小盗龙飞羽是对称的(供图/徐星)
年,我们向科学界宣布小盗龙有不对称的羽毛,而且这种不对称的羽毛还长在了脚上。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了我们的论文(化石和复原图请见封面),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通过这一发现,我们可以推测恐龙飞向蓝天是从地面上开始的,有一种恐龙可能到了树上,最后演化出来四个翅膀。随着前面的翅膀越来越发达,后边的翅膀逐渐退化,所以今天的鸟类只用两个翅膀飞,它的脚用来行走。
▲年,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徐星团队关于四翼恐龙飞翔演化假说的论文,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供图/徐星)
我们的论文发表以后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著名的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凯文·佩迪恩(KevinPadian)教授写过几篇论文,质疑和批评我们的论文。他认为不可能有四翼恐龙,一种可能是化石造假。他还提出,即便是真的化石,它跟飞行的起源也没有关系,它应该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是个例,跟鸟类学会飞是没有关系的。
为什么凯文·佩迪恩不相信四翼恐龙,因为他是研究恐龙变成鸟的一个先驱,同时会受到一些固有思维的影响。他非常熟悉现在的鸟类是用翅膀飞行,用后肢走路。所以,他想象不到恐龙存在四翼的现象。
实际上质疑和批评是科学界常有的一种现象,科学进步就是在这种质疑、批评和讨论过程当中产生的。
我们回应质疑和批评,最好的方法是去寻找更多的科学证据。我们花了更多时间在野外、在实验室里去寻找更多的证据。后来证明,小盗龙化石四翼现象并不是化石造假,它确实是一个真实的生物学现象。更加重要的是不仅在小盗龙身上找到了四翼的证据,我们还在足羽龙、近鸟龙、晓廷龙、会鸟等早期的化石上都找到了四翼的现象。恐龙演变成鸟类,四翼阶段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之后十几年中,科研人员寻找更多四翼恐龙,甚至四翼鸟类化石(供图/徐星)
(质疑和批评是科学界常见的现象。回应质疑和批评,最好的方法是去寻找更多的科学证据。科学进步就是在质疑和批判的过程中产生的)
▲年12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徐星团队撰写的有关鸟类起源研究的综述文章,文章指出恐龙演化成鸟类必经四翼阶段(供图/徐星)
令人欣慰的是,关于恐龙演化成鸟类研究成果收编到国内外大中小学教材中。
▲鸟类起源研究入选《科学》杂志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供图/徐星)
我们可以很确切地说恐龙从来没有灭绝,因为今天在地球上的种鸟,实际上就是活着的恐龙,它们是中生代恐龙直接的后裔。
▲恐龙并未灭绝,而是演变成鸟类,飞向蓝天(供图/徐星)
小编提示讲座回放视频将于近期在本号发布,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