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动画竟被家长举报,不要活成我们自己讨
作者:青峰
编辑:刘鹏遥
今天想替不是很有话语权的孩子们说两句。
前段时间,看到《奥特曼》被举报下架的新闻,感觉莫名其妙,哭笑不得。后来连《小猪佩奇》和《伊索寓言》这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儿童动画和读物也遭到举报。
真的无法理解这些家长的行为和出发点。
我猜得到,家长或许是觉得孩子们看动漫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有些动画和儿童读物当中还有打架等等所谓的暴力元素,抱着“斩草除根”的想法,干脆举报下架一了百了。
经典动画竟被扎堆举报,举报名单成了“神番”列表
先来看看最近这批被举报的动画/动漫,简直就是神番列表。《小猪佩奇》《精灵梦叶罗丽》《芭比梦幻屋冒险旅程》《百变马丁》《迷你特工队》《小伶玩具》《小马宝莉》《名侦探柯南》《迪迦奥特曼》《北美玩具》《全职高手》《刺客五六七》《斗罗大陆》《精灵宝可梦》《魔道祖师》《斗破苍穹》《天官赐福》。
这些动画中,每一部都有着广大的粉丝群。有适合幼儿和少儿看的动画,比如《小猪佩奇》《小马宝莉》和《迪迦奥特曼》等等;有适合青少年(包括成人)看的动画,比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和《全职高手》等等。
这些动画从剧情、画面、音乐到配音都制作精良,满满的正能量。
以《小猪佩奇》为例,很多妈妈之间都会互相推荐,小宝宝从1岁到4岁都在看。《小猪佩奇》教会孩子学会勇敢、坚强、友爱、勤劳等等很多美好的品德,也教会父母如何教育和陪伴孩子。
而被某些家长指责暴力的动画,大多是号称国漫之光热血漫,比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讲的都是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向不公的命运妥协,英雄成长、拯救世界的故事。
这样的好动画居然被“鸡蛋里挑骨头”式的举报,着实有点冤。
动画是孩子“童年”美好的回忆
作为家长的我们,小时候也都看过《葫芦兄弟》《圣斗士星矢》《恐龙特级克塞号》(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我的确是80后),相信现在都能回想起过去看这些动画片时的幸福感。
前几天,西瓜视频上线了4k修复技术,《哪吒传奇》《黑马警长》一批经典老动画得以修复成高清的视频,这让很多家长都为之欢呼“终于可以带娃重温经典了”!
感觉现在的孩子真的好幸福,能看到这么多好动画。相比之下,我们小时候能看到的动画渠道非常有限,基本以电视为主。回想整个童年,动画是一抹颇为丰富的色彩,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到现在,我清楚记得当年老家地方台预报播放《圣斗士星矢》时,我的兴奋与期待。每一次主角星矢在被一系列花式吊打之后,依然会顽强的站起来,“燃烧吧!小宇宙!”哪怕有一万分之一的希望,他都不会放弃,敌人看似平淡地问“你怎么还活着?”掩藏着震惊与敬意,这时候我会替星矢回答:“因为我要拯救雅典娜!”
另外,还有一部更早一些的国产动画,可能70后的人更有印象,名字叫做《雪孩子》。
大概内容是兔妈妈有事要出门,怕小兔子一个人在家孤单,于是跟小兔子一起堆了一个雪人,当做小兔子的好朋友。雪人活了过来,带着小兔子在冰雪山林间畅快玩耍嬉闹,后来大火烧着了小兔的房子,雪孩子冲进去就出了小兔子,自己却因为高温融化了。
“妈妈出门留小兔子自己在家”这个情节不知道戳中了多少独生子女的心,而后来雪孩子融化的时候,我当时的那份揪心与难过,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
很小的时候,家里还给我买了一本名字叫做《小狗S流浪记》的图画书,以小狗作为第一视角,讲了自己与主人相遇,到走失流浪经历磨难,最后重新与主人相遇的情节。结尾处小狗重新回到主人怀抱时候的情景,大概是我人生第一次深刻体会了什么叫做感动。也或许成了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各种小动物的原因。
此外,《小蝌蚪找妈妈》的暖,《大闹天宫》的燃,《哆啦A梦》(我们那时候叫《小叮当》)的绮丽幻想,《灌篮高手》的热血与拼搏,成为我们一代人的共情与体验。
我的一个同事,作为5岁孩子的妈妈,同时自己也是一名动画/动漫爱好者,每周都会挑一部片子,陪着孩子一起看。“即享受了亲子时光,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还能给孩子一个充满想象的绚丽世界。”
父母特权思想严重,将孩子当做私有财产
所以,我认为动画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家长。
很多家长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把控孩子干什么理所当然,这是家长的特权。
本着“望子成龙”的朴素想法,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不遗余力,这原本是好事,但是用错了方法,结果就很糟糕。对孩子的培养,其实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系统工程,简单来说,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金钱,还有耐心和方法。
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很多家长打鸡血般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就埋头在各种学习和课业里。相比我们小时候,现在孩子的休闲玩乐时间大大减少。以至于青少年近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运动和娱乐可以产生多巴胺,多巴胺让人心情愉悦有幸福的感觉,对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可惜很多家长却剥夺了属于孩子的这份“幸福”,这样的孩子怎能不抑郁!
甚至连看动画片,孩子们释放压力,寻找精神慰藉和寄托最后一个出口都要堵住。因为这抢占了所谓的“孩子的学习时间”,惹怒了部分家长。
于是一些家长就简单粗暴的“禁止了事,再犯就惩罚”。面对孩子的哭闹,最后就动起了从“源头上”解决的蠢主意,比如举报,让孩子没得看,也没法怪自己。于是,举报《小猪佩奇》《奥特曼》这样的可笑事情就发生了。
其实,这些家长的思维方式就是把问题归咎于别人。这些被举报的动画中很多只能在网上观看,有些甚至是付费内容,只有会员才能看。那么孩子又是怎么看到的呢?还不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管理不当,才导致孩子看片成瘾。这时候才来怪罪动画片,岂不是不讲道理。
这也是家长无能的表现,没有沟通和引导,仅仅是家长权威简单粗暴的单向输出罢了。说夸张一点,这样的教育方式,与训练一只宠物又有什么区别?
剥夺孩子的快乐,后果很严重
孩子的乐趣被剥夺,其实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或者郁郁寡欢,或者性格乖张。
曾经和一位中医朋友聊天,他说很多容易有情绪问题的成年人,特别是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时候的一项爱好,或者心爱之物被剥夺。就连婴儿都如此,曾有妈妈换掉了育儿嫂,结果小婴儿出现了厌食吐奶,情绪低落的现象,其实孩子是患了心病,相思病,是对育儿嫂的思念导致的。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集动画贴画,跑遍全市小卖店,才集奇了《圣斗士星矢》《天空战记》《太空堡垒》《幽游白书》《魔幻游戏》等动画、漫画的贴画,这是用平时的午餐和零花钱一点点攒下来的。后来被父亲发现,他认为我浪费钱,也耽误学习,就把我的贴画都撕掉了,并威胁我说“以后再发现就都撕掉”。我大哭一场,难过了好久!成人是很那理解一个孩子宁可少吃一根冰棍,也要攒钱买自己心爱之物这种事的。当时我就发誓,长大以后一定不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图:《圣斗士星矢》贴画)
其实,要想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应该着重培养一两样爱好,可以是体育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艺术。那些有爱好的孩子,也不会沉迷于网络。
家长不要“玻璃心”
对动画举报的事件,还透露了家长的“玻璃心”,对孩子的保护有点过度。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从小一直受到极好的保护,没有经历过任何坎坷与挫折,长大进入社会被别人瞪一眼,立马就能死过去;相反如果小时候经历过种种磨难,长大之后就跟活阎王一样,天不怕地不怕。
对这话,我深以为然。
再拿《伊索寓言》被举报的事情来说事儿。
《伊索寓言》里有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口渴的乌鸦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蛮干,要多动脑筋。《狐狸和葡萄》讽刺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其他如《狮子和老鼠》《农夫与蛇》等等都是极好的故事。
但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要求出版社删除甚至全面下架《伊索寓言》。他说里面有个故事让他心里急,一度不安,担心会给他的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只螃蟹,因为觉得和他一起居住的蛇不够真诚正直,多次规劝无果后把蛇掐死的故事。
一位视频号主在解读这件事的时候情绪激动的表示:“你们这群人不要生了,真的,你和你的孩子只会祸害这个社会!国家想要的新生儿绝对不是你的这种孩子,我们要的是有脑子,有见识,有勇气,思想开明,能够为世界做贡献的人,不是你这种思想封闭,温室里培养出来的烂花。”
他借助郭德纲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听一段相声就能把你教坏了,那是因为你来之前就是那样的人。孙子,你来之前就是那个玩意儿。”
就像这位号主说的那样,“因为少见,所以多怪,因为才闭,自然识浅,内心风声鹤唳,才会满眼草木皆兵。如果你看什么都觉得很黄很暴力,以后你的孩子一定会很傻很天真。”
我很想问这些举报的家长,不让孩子看这些可以,那么也不让孩子看新闻吗?当新闻中真实发生的伤害甚至是杀人案件出现的时候,家长又该如何解释?
或许是认为孩子还小,就将一切自认为的外界不良信息进行屏蔽?这样做现实吗?能屏蔽得了吗?你认为在孩子多大的时候,才能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本来就有的一些样子?
别活成我们自己讨厌的模样
最后,我想说,除了平等的沟通和引导,我一直认为,举报这种行为要十分审慎,举报主要针对的行为应该是明确的违法乱纪行为,决不能因为价值观不同就进行举报,更不能看不惯就举报。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小时候,其实对于同学跟老师打小报告的方法是相当反感与不齿的,不要真的应了那句“我们终将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文/傲骨女人青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28.html